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

20131211《伊拉克沼澤奇蹟在永安》


 
今天批閱(原本寫「改」後改成了「閱」)了孩子的觀影後日記紀錄,其中有一段提到「導演在解救生態……,導演的解決方式……」,就讓我聯想到,上個禮拜五和這個禮拜三,全校分成二個大隊,前往台東的新影城去觀看《看見台灣》一片。裡面也是導演想讓台灣的民眾看見什麼?導演也試圖用洪箱和賴清松二人對環境友善的做法,提出他的解決方式。這樣的連結,二支片子,就有了一些小小的關係。

將《伊拉克沼澤奇蹟》和《看見台灣》連結放在一起,令人不禁思想起:一個是看見的,一個是看不見;一個是實際行動的,一個還只是停在紙上作業;一個是由下而上的慢慢成功,一個是由上而下的改變無期……不多講了,不然心情會不好,還是把重點放在孩子身上。

在我的提問單裡,擬寫了這一題:「如果要用一個關鍵字來說這部影片,我會用……,原是……」,孩子們提出了他們的看法,有人用「心」、「夢想」、「堅持」…真得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見。

在影後的分享中,也和孩子們分享到「美感」這一個部分。我們可以從攝影師 / 導演的取景中,看到屬於光的美學。在構圖和畫面的流動中,感受到美的律動。這樣的美的教育,在訝門這個已屬偏頗的教育體制中,似乎完全不在這孩子們去感受「美」,進而把屬於各人的美學表現出來。一直在看到孩子們在這一個部分的缺漏,真得有時會覺得是一種罪過,身為老師。

 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