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

20140418《語文教學--文學圈的運用》

一開學就和孩子們到,從學期的後半段就要由他們來「上課」了,到台前來和同學做分享,也教導同學。所以,要好好利用這半學期的時間好好「觀察」老師的上課方式。
這個禮拜開始,他們準備好了!
在語文課運用「文學圈」的方式來上課已經是一種常態了。在上一屆,在這個部分的教學足足讓我和學生準要了一個多學期才準備好。今年,這一屆,一個半學期已然可以上路了,很高興。

先先說說「文學圈」是什麼?就引用吳敏而的<文學圈之理論與實務>中的說法,很精簡的寫,就是「一個協同探究和閱讀的團體。它的過程是在每個人選擇讀物之後,先獨立閱讀,再分享個人對文本的回應,然後共同決定探究的議題,進行深入探討。」吳又提點了三個重點:「協同」(教師只陪不參與討論)、「探究」(鼓勵多元思維、保留質疑態度)、「選擇」。如果還是模模糊糊,很正常,我也是從一知半解中,從「做中學」裡,才有了一些做法。


幸運的是,這些作法,孩子們都還喜歡,尤其是「朗讀1分鐘」是上一屆學生最喜歡的,常有變化版,和創意搞笑,讓大家都學得快樂,又能精進朗讀技巧。
今年比較難的是「討論氛圍」的建立。或許孩子們在中年級時,少有這樣的團隊學習,致使在討論過程中有「鬥嘴」、「挑人家語病」、「文不對題」等,就只能讓我小小的介入他們的討論程中,尤其是「鬥嘴」,甚是不好,但是需要的。期待他們可以學學如何說話才能得體,或是讓聽的人「舒服」又能真正表達己見。很難,還在試、也還在調。






寫寫段落大意、畫畫心智圖(課文結構圖)。對的,小耒你在幹嘛?這是分組討論、學習中最常見的「沒事做」、「做自己的事」、「賭氣不幫忙」……


今天是發表的第一發。說說段落大意、心智圖及概念。
也在其中慢慢引導孩子去思考課文文本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念。或許是他們很少被這樣的引導,找出自己的想法和「解答」,有一些陣痛,孩子是,我也是。磨練利雙方的學習寶劍。



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

20140416《配合活動植樹去》

今天就精選照片就好了。拍照「有特寫」、「不一樣」、「有開心」,我才會想要看,你呢?












20140411《校外教學—史前館輕鬆行》


校外教學,又是到史前館。在剛和學生提時,「哀鴻遍野」的聲音傳了出來。當然也知道孩子的心聲。提醒他們用不同的角度和心態來去參觀,而且這次看的是全新的一個主題展。就這樣子,出發了。
一到館內,當真有很多不一樣的展示主題。但,今天,「我們只看一個展示館就好!」負責導覽解說的老師這樣和孩子說。真的就「只看」--「冰期:台灣島上的生命長河」一展。完全和之前的「我說你聽」的導覽不一樣。改為有些許自導式的活動-深入的導覽,再輔以專業的解說老師,為孩子準備得充分,解說仔細,活動有趣。



一直滿喜歡史前館的植栽理念,盡量種植台灣原生種的,但上面的似乎不是。只是它開在剛好的時節,又遇上了我們,就留念一張「天堂鳥」。


和孩子赤足在館後方的大草皮上行走。用腳感受真實的土地,也為自己留下一張「走過必留下痕跡」的念。孩子還在一直說「腳好痛喔!」只是走在草皮上,偶爾走在建設好的行道上,只能說,孩子你太幸福了,少有赤足玩耍的經驗。


導覽中……





導覽老師還一直跟老師們提到和稱讚,「你們太乖了,都很專注的在聽。」說實在的,你們的表現真棒!也為永安爭得了好名聲。該為自己鼓鼓掌。






知道了冰期對氣候的影響了吧!它的影響會對生物、海平面、冰河、及地形等環境因素有著重重的牽引。或許有時這樣的理論和說法對你們有點難,但透過小小遊戲相信你們也習得不少吧!記得,要留有一些印象喔!



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

20140410《心情大不同》

最近二週一直在處理孩子「闖禍」的問題。
層出不窮,各式各樣,但都圍繞著一個固定的孩子,是闖禍精嗎?是關愛不足嗎?是青春期的不確角性嗎?還是自我的帶領出了問題?……
這是我在FB上在上週的留言,那時心情是有煩燥、有無耐、很累的樣態……
不過有很多的朋友給予我最溫暖的回應,慢慢的點燃熱情,實在是太感謝了。
也讓我反省到,孩子是要有一些「正常能量釋放」的管道,如果沒有那管道,偶爾在生活間、在學校間、在家裡放放電,實屬正常。或許是我太大驚小怪了。他們畢竟「是個孩子!因為他還有要學習的地方所以才會來到我們的面前」,不就是如此。

「別往掉進洞裡,改走另一條路」!是的!


利用一節課,玩了一個自製的《心情大不同》的小小體驗活動。
孩子給我的回饋真得很多,最最重要的是讓我的心情穩定了下來。大人穩定了,孩子的「跟隨」就會安隱。不喜歡用「跟隨」這兩個字,但臨時也就只能想到它了。
幾天後的今天,再回頭來省視一下。感受良好。
活動的過程中,有感受到孩子隨著活動的進行,心情有所起伏,有down,有up
down時,提到「心碎了!」、「有兇兆!」「失去最重要的朋友!」「難過、不捨!」、「在哭!」……
up時,「復活了,開心的變回原來的樣子。」、「重新開始新生命」、「重新跟我在一起。」、「可以有更好的抉擇」、「充滿希望!」……
重新在一起時,感覺會有點不一樣,無法回到原原本本的樣貌,因此我們要十分的珍惜和「你、我、他」相處的機會,這是我想要傳達給孩子的企圖。孩子收到了,但孩子又有不一樣的想法,他們說:「會不一樣,但可以是往更好的不一樣去。」
「往更好的不一樣」點醒了我。重建,不都是這樣的想望嗎?不打不相識,爭吵過後,不就更能熟識彼此,而後發展出更融洽的生活關係、友誼嗎?

太棒了!我的孩子們。

















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

20140408《生命原力:非洲大裂谷在永安》

20140408生命原力:非洲大裂谷在永安



 一開始影片導讀人(不是我!)就把本影片所要傳遞的概念「演化」和孩子做破題說明。但孩子似乎沒有聽到這樣的概念,在映後的討論,還須要一直的引導、提醒,孩子們才能晃然大悟。不過,孩子對這支影片也有不同的解讀,待會再來提。



 是不是孩子對野望這類的影片感到厭煩了?還是觀影引導的方式、方向有所落差,沒有深深的思考到「孩子的需求」和「我們的想望」?或許這才是關鍵所在。大部分只是在「放」沒有好好的做「收」的部分。這應是我們可以再努力的方向。



 回到這一支影片來。說說我的想法。看起來這一支影片像是「新聞片」,先來個「總體說明」,然後再一點一滴、一段一段的進入內容與說明,最後再來個「總結」。感覺上太過於學術化,該是片子來源的關係吧!我想這對國小的孩子們難了一點,也boring了些。孩子真得坐不住,騷動與燥動。我想在挑片子時,真得沒有去思考到這一點。改進之。
說說班上孩子們的想法。


 提到「…許多的魚類,牠們都會保護自己的孩子,但是一走開小孩就有可能被其他魚吃,我覺得父母真得都好偉大!」這是孩子們對這一支影片最大的解讀—母愛,或許是和「時節」有關,也應是從影片中「成魚把小魚收進嘴裡,給牠們安全」的行為有所聯想。


 也提到生存之不易的概念,如「…巨大鯰魚保護牠的小孩,不顧生命,而敵方也是為了給小孩好的照顧,所以,敵方也不顧生命。」在原始環境中物種為了衍續生命,這是該有的行為與做法,正常的很。高興孩子可以從不同的面向,對立面,來看這一支影片。
當然也有提到「演化」的想法。不過只有一個孩子。無妨。把討論的過程和習得留給明天的未來,也能期待孩子有所發現和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