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

20141029《2014蓋婭野望影展@永安--第二場《南太平洋:易碎天堂》》

2014蓋婭野望影展@永安--第二場《南太平洋:易碎天堂》
人數:學生57+16、教師16,計79人次
第二場「2014蓋婭野望展@永安」開演,由温校長做影導,是連續兩年的影導,感謝校長的支持,可以讓野望的理念種籽深種在永安的孩子內心裡。如此也讓我能更無憂的在校裡推動這一系列的影片播放。更希望的是,其他未參加影片導讀的老師們、主任們可以在未來加入我們的行列。這是一種期待、想望。
一開始,校長用了三個小故事來做影片的導入。
第一個是基隆「仙洞」白米的小故事,其中,可以讓孩子聽到、感受到人性的貪婪。當初只是為了能稍稍滿足一個人、二個人的一餐的溫飽,但在「飽暖思淫欲」的貪念下,竟使得人開始反悔、開始悔不當初,但已慢了。孩子已從這故事中感受到「不可貪」、「剛剛好就好」的概念。
第二個故事則跨海航入蘭嶼達悟族的自然生態哲學裡面。從招魚祭開始,達悟的老人們就開始慢慢地、敦敦教悔著年輕的達悟漁人們,不可以找得太多。到了終魚祭前後,老漁人們更是再三的告戒達悟漁人們,如果撈捕過多,又不能處理得掉,那只能再丟入大海裡。孩子說,「這麼浪費!」是的,如果我們撈取得「夠吃就好!」、「剛剛好!」那不就沒有這樣的事情的發生了嗎?
第三個故事則透過幾張「垃圾島(中途角)」的照片,來讓孩子開始在內心裡建構「人類和海洋問題」。在這樣的架構下,身為孩子的我們,我們可以為海洋做些什麼?相信,孩子能知道的。
影片開始。
我的觀察,我想先說說後面的。
個人認為這一支片子過於沈悶,對於孩子來說(或在挑片子時,可以再對此多做考慮),但對於剛入門的野望新伙伴們,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感受?是說教性質過重了,應該是BCC新聞片、紀錄片的緣故吧!
但,仍然在永安孩子的表情裡,看到「渴望的眼神」。不用多說,看看照片就知道了。

  







影片剛剛開始之初,我搜尋著在影片裡想要傳達出一點點不一樣的解答,對於「過漁」的問題。
1.海洋是要被保護的,我們的海洋之母已經受傷太重,自我修復能力已大大的減弱。她已不再是「強者」,虛弱了。
2.人類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,受漁獲量的大幅縮減,要思考「生活形態的改變」、「生活居地的遷徙」。
3.問題出在「捕撈」技術的先進。影片用了南太平洋島國的兩個神話,來提醒觀影者「與自然永續共存的相互對待」,或許是解決之道,至少是可以緩和魚群消失的速度。
4.影片傳達出去「吃」的概念。吃什麼?什麼可以吃?讓地球人有選擇的意識、有選擇的機會、有選擇的行動,稍稍讓魚群可以有其恢復力。如果可以,那就做「復育」的工作吧!禁捕、禁撈、復魚、護魚。片中的一幕,珊瑚在跳舞。讓我聯想到兩年前《種珊瑚的人》一片,以環境優先的態度,這就是一種雙贏思維,甚至是多贏的概念。
5.少捕的思維。恢復古老的捕撈技藝。但在資本主義賺錢為終旨的大纛下,這談何容易,但很欣慰的在所羅門群島的漁夫們已有這樣的認知,和行動。
6.用觀光事業來取代捕撈、來拯救,這是裴濟「鯊魚神」故事延伸下來的創意思維,讓鯊魚不再只是「神」,也是朋友,更是工作伙伴。
7.協調入漁權 / 劃定區域 / 混獲概念,這是綠色和平組織在做的工作之一,我想其目的是鼓勵更多人的投入,提昇民眾的認知感,認民眾有意識、行動。我想這也是野望的企圖吧!

下次再補我們的孩子的想法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